|
甘肅定西探索“材”資源變產業:讓科技“盆景”變“風景”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知識產權與產業化處副處長唐志誠4日表示,甘肅定西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材”不缺,但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是擺在政府面前的難題。他表示,政府要下定決心,打通“材、研、產”之間的環節。 4日,甘肅定西市創新發展座談會在隴西縣舉行,中央在甘及省屬高校、科研院所、省外科研機構專家學者為定西創新發展把脈會診、出謀劃策,為打通定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后一公里”建言獻策。 “甘肅也有不少藥企,但定西缺乏大型藥企,為什么做不起來?”唐志誠認為,缺乏產業聚集能力。如果不花大力氣建產業研究院引入一流專家,就難以有一流科研成果。沒有科研成果企業來做什么?他建言,政府要拿出“真金白銀”吸引一流科學家來定西創新創業。 據官方統計,定西市目前共培育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創新型企業64家,建成創新創業平臺186個,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4個,建立科技成果示范轉化基地890個,轉化重點科技成果50多項,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增長到50%。 定西市市長戴超說,2019年前三季度,該市十大生態產業實現增加值59.6億元,增長6.5%。實踐表明,推進科技創新,企業是主體。只有企業和企業家,才能把政治家的思想和科學家的技術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轉化成經濟發展成果。 他認為,創新一定要結合人類的市場、生活及需求,最后和工廠、產品整個過程連接上,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幫助科技型企業認定高新技術企業,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和較強競爭力的自主品牌。 在蘭州大學科學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新業看來,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企業帶著需求東拼西湊,也不是科技工作者拿著成果東奔西走。理想狀態應該是要從源頭開始規劃設計,組織攻關,培育壯大并最終實現產業化和商業化,退一步則是投資已有成果,不斷發展壯大,再下來才是“技術攻關,縫縫補補”。 對于如何高校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黃新業幽默比喻,“牽住成果轉化需求的牛鼻子,種好成果轉化供給的優質草,做好喂養服務,共同做大蛋糕,共享利益分成”。他強調,地方發展需要借助高?萍紝嵙腿瞬,而高校只有真正接觸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與難題,才能產出“項天立地”的科研成果,培養出腳踏實地的優秀人才。 對此,甘肅農業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莫琪江深有感觸,他希望繼續深化校市戰略合作關系,同時,注重發揮現有示范點“實驗田”和“展示窗”作用,把聯合攻關所取得的成果及時推廣轉化,起到激活一點、帶動一片的輻射效應,使科研成果由“盆景變風景,由樹木變森林”。 甘肅省科技廳廳長史百戰表示,定西要圍繞“藥”“薯”“草”“種”等特色優勢支柱產業,緊緊依靠創新驅動,著力解決高水平科技供給不足問題,構建高端引領的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完善高效便捷的創業孵化體系和技術轉移體系,更加有效服務實體經濟,不斷增強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戴超坦言,目前定西市經濟發展比較滯后,科技創新的基礎能力較弱,現有企業科創能力尤其不足,要把要素保障作為科技創新的破題之舉,著力提升人才、資金、制度、服務、環境保障能力,促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產業化應用,真正讓科技“寶貝”轉化為產業優勢,讓科技“盆景”變為美麗“風景”。 |